近期一條關于睡眠的新聞登上熱搜,新聞的內容顯示稱“大家千萬別被8小時睡眠理論給綁架了”,“睡夠8小時”可能是很多人的認知誤區,最佳的睡眠時長并不是8小時。現代社會節奏快,新鮮信息多,人們為了生活、工作和娛樂,不斷擠壓睡眠的時間。那么多久的睡眠時間是最科學的?大家睡幾個小時更有“性價比”?小編馬上帶大家深入了解。
2021年,《美國醫學會雜志》報道了一項研究對象超過32萬人的“亞洲人群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”的研究。研究發現:原來在亞洲人群中,每晚睡7小時才是“最佳睡眠”。
它的研究顯示,睡眠時長與全因死亡率呈“J型”關聯:無論男女,7小時睡眠是全因死亡率、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死亡率降至最低點!而當睡眠時間達到或超過8小時,反而會增加部分死亡風險。
通俗來說就是,對于亞洲人來說,每晚睡7個小時,他們的全因死亡率、患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死亡率最低。但這只是評價睡眠的一個維度,用戶的科學睡眠時長其實完全因人而異。
有些人天生覺少,他們睡4-6個小時即可,而有些人需要長時間睡眠,可能到11個小時他們才能夠徹底放松。最佳睡眠狀態的判斷標準是用戶第二天起來的狀態。如果用戶第二天起來感覺神清氣爽、頭腦清晰并且精力充沛,就說明此時的睡眠符合身體的要求,是科學的。
此外大家除了關注睡眠時長,睡眠質量也是健康睡眠的關鍵因素。良好睡眠質量通常表現為:
1.入睡時間在30分鐘以內(6歲以下兒童在20分鐘以內);
2.夜間醒來的次數不超過3次,且醒來后能在20分鐘內再次入睡;
3.醒來后感到精神飽滿、心情愉悅、精力充沛、注意力集中。
用戶想要確定自己的最佳睡眠時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:
1.假期實驗:在連續幾天無需鬧鐘的自然醒狀態下,記錄你的睡眠時間,取平均值;
2.日間功能評估:關注白天的精神狀態,是否需要在下午頻繁小憩或依賴咖啡因保持清醒;
3.循序漸進:每周提前15分鐘上床或推遲15分鐘起床,觀察哪一時段讓你感覺最佳;
4.使用技術:智能手環或睡眠監測應用可提供睡眠結構數據參考。
多數人的生活比較忙碌,在工作完成并且經過短暫的娛樂后,留給朋友們的睡眠時間就不多了。因此睡眠質量對大家十分重要。朋友們想要提升睡眠質量,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:
1.養成適合自己的睡眠規律
2025年全國愛衛辦發布的《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釋義》提倡大家,“順應四時,起居有常”,即規律的睡眠時間段有利于提升大家的睡眠質量。
成年人推薦晚上10-11點入睡,早晨6-7點起床。老年人推薦晚上10-11點入睡,早晨5-6點起床。并且大家需要注意,規律一旦確定便不要隨意改變,周五周末都盡量避免報復性熬夜。
2.睡前適當運動
有研究發現,瑜伽、太極、步行和慢跑在提升睡眠效率、延長睡眠時間、縮短入睡時間等方面表現突出。其中,瑜伽對總睡眠時間的增加效果最為顯著(平均延長110分鐘),太極可改善睡眠結構,步行與慢跑則能有效緩解失眠引發的日間功能障礙。因此,大家在睡前可以適當運動,但一定注意好運動的強度,避免過分興奮而失眠。
3.打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
睡覺時確保睡眠環境安靜、舒適和黑暗。用戶可以使用遮光窗簾、耳塞或白噪音等方式,減少干擾和噪音,營造良好的睡眠氛圍。
4.建立睡前儀式
大家在睡前可以進行助眠瑜伽、冥想、溫水浴等類似的放松活動,讓身體和精神從一天的緊張狀態中抽離出來,從而溫和而順利地進入睡眠狀態。
充足的睡眠是擁有充滿活力的第二天的前提,也是人們保持身體健康的前提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,在這個睡眠被普遍被剝奪的時代,大家需要重視睡眠的意義,建立好個性化的睡眠習慣,讓自己的身體、精神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擁有充足的喘息和休息的時間,從而大家才能夠憑借著健康和活力去面對生活的每一天。愿朋友們都能睡個好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