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經常看到美國人的生活比較灑脫,而且他們也是比較自由,其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會合理的分配自身的財產,而理財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,那么美國人是如何理財的呢?中美兩國投資理財的出發(fā)點不一樣,美國有嚴格的法律制度,特別是繁瑣的稅法。投資理財的指導原則應該是最好的長期稅后回報,而中國人更喜歡簡單的年回報。
另一個重要區(qū)別在于投資渠道,對于美國人來說他們的投資渠道是比較豐富色,而中國人的投資渠道相對較少。中國理財主要是指銀行儲蓄、股市和房地產,再加上P2P,似乎越來越不靠譜;而美國市場相對成熟規(guī)范,投資渠道多樣,可以讓投資在有很多選擇的同時盡可能控制風險。相比之下,銀行儲蓄并不具有吸引力,那么美國人都怎樣投資理財呢?
買自住房是美國大多數家庭的投資選擇。自住房的貸款利率低,房貸收益免稅,升值盈利部分無稅的額度較高,因此有投資少、風險小、預期穩(wěn)、能積累資產凈值等優(yōu)點,這讓“買房養(yǎng)老”成了在美國深受歡迎的投資法則,到老了動不了的時候還可以選擇把房子抵押給養(yǎng)老機構后在那里被照顧到離世,也因此美國人普遍不愛儲蓄更愛買房。
在美國有各種退休金投資項目可以參與,廣泛采用了分散投資的原則,因此風險較低。由于其在退休前不能取出(如要強行提早取出需繳納罰款),因此長期的投資回報比較可觀,一般年收入十來萬美元的中產家庭,經過幾十年的理財投資,退休時退休基金賬號里有上百萬美元是常事,從這一點上講美國人不喜歡存款的習慣就好理解了,因為他們的晚年已經有了充分的保障。
股票、共同基金、債券是美國三個比較主要的金融投資品種,其中股票風險較大,但回報較高,共同基金的風險和回報都比股票要低,而債券的風險和回報最低。
在投資理財的時候我們可以遵循的一個投資原則就是“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”,美國金融專家流行的投資建議是,每個人的投資都應該包括股票、中間基金和債券三部分,以分散風險。年輕的時候,你可以承擔更多的風險,因此股票的比例更高。中年以后,你應該采取更多的保險投資策略,增加中年基金和債券的持有量。說到退休,整個投資組合應該以債券為主,這更保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