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大家的生活已經越來越寬裕了,所以有更多的人可以做一些投資理財,有需求就會有市場,所以為了滿足不同個人投資者的需求,銀行推出了不同類型的個人理財產品。然而,投資就會有風險,沒有投資是穩賺不賠的,當個人投資于不同的金融產品時,往往只看到產品描述的收益,而忽略了相應的風險。
不同類型的個人理財產品具有不同的收益和風險,一般規律是:保本收益產品約定收益較低,風險較低;非保本收益產品收益潛力較大,但風險較高。個人投資者應根據對理財產品風險的理解和承受能力,選擇合適的產品類型。
首先,在向銀行咨詢個人理財產品或接受個人理財產品推薦時,應選擇專業理財人員提供服務。
其次,要注意保證收益類產品與存款不同。保證收益類產品的保證收益一般都會具有附加條件,這種附加條件可能是銀行具有提前中止權,或銀行具有本金和利息支付的幣種選擇權等。附加條件所帶來的風險完全由客戶承擔,個人在購買前,要向理財業務人員詳細咨詢產品附加條件的含義及可能帶來的風險。
第三,購買非保證收益類產品,要注意最高收益和預期收益不等同于實際收益。最高收益是在極為有利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封頂收益,預期收益是銀行認為的在“正常”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收益。無論是最高還是預期收益率,銀行都不具有保證支付義務,最終的實際收益率可能與最高或預期收益率出現偏差。個人在購買前,應要求銀行提供令人信服的預期收益率估計依據。
第四,應要求理財業務人員揭示產品的全部風險,描述可能發生的最不利投資結果,以及規避風險的各種可能方式。理財產品的風險通常包括市場風險、信用風險、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。
第五,個人在購買產品時,為了更好的保障我們大家的利益,還應了解銀行在金融投資中的作用和義務,如銀行信息披露的頻率和范圍,或監控責任。同時,要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權,明確認購費、管理費、托管費、贖回費的計算方法、實際收取人和收取時間,大家在購買產品之前一定要好好了解清楚。